【ppzhan摘要】美國科技作家尼古拉斯·卡爾(NicholasCarr)近日撰文,以親身經歷談到了電子書對傳統(tǒng)出版行業(yè)的沖擊。他認為,電子書將會顛覆出版行業(yè)的本來面貌,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將會被徹底改變。以下為文章全文。
天壤之別
我近對圖書的未來深有感觸。幾個月前,我翻出了幾篇以前寫過的有關創(chuàng)新的文章,將它們合并成一個文件以后,上傳給亞馬遜(微博)KindleDirectPublishing獨立出版服務。兩天后,我的小小電子書便在亞馬遜網站上架銷售。出書過程恐怕不能比這兒更容易了。
后來,我又受到觸動,決定對其中一篇文章中的幾句話進行修改。我在電腦上對這幾處做了修改,然后重新發(fā)給亞馬遜。亞馬遜不久便用新版本替代了老版本。要是以前,作品在出版以后再做修改,我會感覺有點對不起讀者,雖然我也清楚他們根本不會覺察到這些改動。
我漸漸意識到,電子書與傳統(tǒng)印刷圖書有著天壤之別。后者出版了以后文字就不能再做改動,而前者,只要作者或其他可以接觸到原稿的人興致大發(fā),便可以不停對書中內容做出改動。電子書的這種彈性有望徹底顛覆出版行業(yè)的本來面貌。
約翰內斯·古滕貝格(JohannesGutenberg)五十年前在發(fā)明活字印刷術的同時,還給我們帶來了“非移動文本”,即無法對文字做出修改。在活字印刷術發(fā)明以前,圖書全部是由抄寫員手寫完成,從未有過兩本書是完全一樣的情況。抄寫員不是機器,他們會犯錯。隨著活版印刷機的問世,數千本一模一樣的書籍可以同時上市。圖書曾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此時卻演變成了一個大事件。
新一代文字工作者聚集在出版社,與作者共同努力不斷完善文字,直至印刷成書出版。“定稿”這一動詞已在文學圈變得相當普遍,表達了印刷文字性的內涵。不同版本在文字上仍會有差異,這或是在修訂版中有意進行的改動,或是因編輯或打字時粗心大意犯錯,但圖書仍然作為不可變物體,被作者和讀者之類的人瀏覽。它們是為子孫后代所寫。
重要遺產
除了讓作者可以展現胸中的文韜武略,歷史學家伊麗莎白·愛森斯坦(ElizabethEisenstein)稱之為“排版固定性”的特點還起到了“文化防腐劑”的作用。它有助于保護原始文件遭到濫用,為歷史的書寫打下更為穩(wěn)固的基礎;建立了可靠的知識記錄,幫助科技走向普及;加速了語言、法律等一切規(guī)范的標準化進程。
愛森斯坦認為,印刷書的保護性特點或許是古滕貝格發(fā)明的重要遺產。一旦實現數字化,一頁文字就失去了“固定性”。每次只要出現在屏幕上,都可以對文字進行改動。一頁書會變成網頁之類的東西,在上傳以后可以無休止的改動。這種無休止的編輯還不存在任何技術限制,而更改數字文本的成本基本上是零。
隨著電子書逐漸取代印刷圖書,活字印刷似乎逃脫不了終被移動文本取代的命運。電子書在許多方面頗具吸引力。例如,作者易于對錯誤之處做出修改,對資料進行更新。由于數據會得到及時更新,旅行者不會再因某本旅游指南過時而走進已經關業(yè)的餐廳或小酒館。手冊中的指示會永遠準確。
連文學作者也會有動力對作品隨時做出更新。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將可以不斷對其敘述進行修改,將新事件或新發(fā)現的文件補充進去。辯論家將可以用新證據支持他們的論點。小說家則可以對不符時代要求的數據進行補充,讓出版不久的報道都看上去過時了。
利弊共存
俗話說,有得必有失,圖書數字化同樣免不了這一俗套。正是由于可以對圖書內容進行隨意修改,一旦遭到濫用即會產生嚴重后果。例如,學校董事會或許會對學生的讀物施以更大的影響。他們可以編輯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教科書。
專制政府將可以對圖書做出大幅改動,以滿足其政治需要。由于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聯網,里面的任何內容都可以進行遠程修改,就如同今天的軟件程序進行更新一樣。移動文本也不會再起到“防腐劑”的作用。
當然,通過法律和軟件協(xié)議可以避免這種濫用行為。一個更大的潛在危害是,出于商業(yè)目的對圖書進行修改。因為電子書閱讀器可以搜集有關人們閱讀方式的海量數據,出版商恐怕會成為市場研究的“香餑餑”。他們很清楚讀者讀完不同章節(jié)的速度,在哪種情況下會跳過某一頁,在哪種情況下會放棄整個一本書。
為了讓作品上市后*,作者會禁不住誘惑對它進行修改,這兒增加幾個精選詞,那兒刪減一章,甚至為了增加某一個重要人物,對全書做出重大修改。終,喪失或起碼減少的東西卻是一本書作為獨立的藝術作品的感覺。
約翰·厄普代克(JohnUpdike,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當代作家)在逝世前不久,曾對圖書的“優(yōu)勢”做出過意味深長的評述。所謂優(yōu)勢其實便是一個個界限,它們賦予了文學作品的完整性,數百年來以外在形式表達了印刷文字的永固特點。
正是這些優(yōu)勢,讓圖書不易發(fā)生改變,無論歲月流失,無論流行趨勢如何改變,它們都能永葆特色。然而,這些優(yōu)勢恐怕終將會消逝,因為圖書的文字不再永遠印刻在一頁頁紙上,而是逐漸呈現于一閃一閃的屏幕上。
天壤之別
我近對圖書的未來深有感觸。幾個月前,我翻出了幾篇以前寫過的有關創(chuàng)新的文章,將它們合并成一個文件以后,上傳給亞馬遜(微博)KindleDirectPublishing獨立出版服務。兩天后,我的小小電子書便在亞馬遜網站上架銷售。出書過程恐怕不能比這兒更容易了。
后來,我又受到觸動,決定對其中一篇文章中的幾句話進行修改。我在電腦上對這幾處做了修改,然后重新發(fā)給亞馬遜。亞馬遜不久便用新版本替代了老版本。要是以前,作品在出版以后再做修改,我會感覺有點對不起讀者,雖然我也清楚他們根本不會覺察到這些改動。
我漸漸意識到,電子書與傳統(tǒng)印刷圖書有著天壤之別。后者出版了以后文字就不能再做改動,而前者,只要作者或其他可以接觸到原稿的人興致大發(fā),便可以不停對書中內容做出改動。電子書的這種彈性有望徹底顛覆出版行業(yè)的本來面貌。
約翰內斯·古滕貝格(JohannesGutenberg)五十年前在發(fā)明活字印刷術的同時,還給我們帶來了“非移動文本”,即無法對文字做出修改。在活字印刷術發(fā)明以前,圖書全部是由抄寫員手寫完成,從未有過兩本書是完全一樣的情況。抄寫員不是機器,他們會犯錯。隨著活版印刷機的問世,數千本一模一樣的書籍可以同時上市。圖書曾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此時卻演變成了一個大事件。
新一代文字工作者聚集在出版社,與作者共同努力不斷完善文字,直至印刷成書出版。“定稿”這一動詞已在文學圈變得相當普遍,表達了印刷文字性的內涵。不同版本在文字上仍會有差異,這或是在修訂版中有意進行的改動,或是因編輯或打字時粗心大意犯錯,但圖書仍然作為不可變物體,被作者和讀者之類的人瀏覽。它們是為子孫后代所寫。
重要遺產
除了讓作者可以展現胸中的文韜武略,歷史學家伊麗莎白·愛森斯坦(ElizabethEisenstein)稱之為“排版固定性”的特點還起到了“文化防腐劑”的作用。它有助于保護原始文件遭到濫用,為歷史的書寫打下更為穩(wěn)固的基礎;建立了可靠的知識記錄,幫助科技走向普及;加速了語言、法律等一切規(guī)范的標準化進程。
愛森斯坦認為,印刷書的保護性特點或許是古滕貝格發(fā)明的重要遺產。一旦實現數字化,一頁文字就失去了“固定性”。每次只要出現在屏幕上,都可以對文字進行改動。一頁書會變成網頁之類的東西,在上傳以后可以無休止的改動。這種無休止的編輯還不存在任何技術限制,而更改數字文本的成本基本上是零。
隨著電子書逐漸取代印刷圖書,活字印刷似乎逃脫不了終被移動文本取代的命運。電子書在許多方面頗具吸引力。例如,作者易于對錯誤之處做出修改,對資料進行更新。由于數據會得到及時更新,旅行者不會再因某本旅游指南過時而走進已經關業(yè)的餐廳或小酒館。手冊中的指示會永遠準確。
連文學作者也會有動力對作品隨時做出更新。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將可以不斷對其敘述進行修改,將新事件或新發(fā)現的文件補充進去。辯論家將可以用新證據支持他們的論點。小說家則可以對不符時代要求的數據進行補充,讓出版不久的報道都看上去過時了。
利弊共存
俗話說,有得必有失,圖書數字化同樣免不了這一俗套。正是由于可以對圖書內容進行隨意修改,一旦遭到濫用即會產生嚴重后果。例如,學校董事會或許會對學生的讀物施以更大的影響。他們可以編輯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教科書。
專制政府將可以對圖書做出大幅改動,以滿足其政治需要。由于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聯網,里面的任何內容都可以進行遠程修改,就如同今天的軟件程序進行更新一樣。移動文本也不會再起到“防腐劑”的作用。
當然,通過法律和軟件協(xié)議可以避免這種濫用行為。一個更大的潛在危害是,出于商業(yè)目的對圖書進行修改。因為電子書閱讀器可以搜集有關人們閱讀方式的海量數據,出版商恐怕會成為市場研究的“香餑餑”。他們很清楚讀者讀完不同章節(jié)的速度,在哪種情況下會跳過某一頁,在哪種情況下會放棄整個一本書。
為了讓作品上市后*,作者會禁不住誘惑對它進行修改,這兒增加幾個精選詞,那兒刪減一章,甚至為了增加某一個重要人物,對全書做出重大修改。終,喪失或起碼減少的東西卻是一本書作為獨立的藝術作品的感覺。
約翰·厄普代克(JohnUpdike,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當代作家)在逝世前不久,曾對圖書的“優(yōu)勢”做出過意味深長的評述。所謂優(yōu)勢其實便是一個個界限,它們賦予了文學作品的完整性,數百年來以外在形式表達了印刷文字的永固特點。
正是這些優(yōu)勢,讓圖書不易發(fā)生改變,無論歲月流失,無論流行趨勢如何改變,它們都能永葆特色。然而,這些優(yōu)勢恐怕終將會消逝,因為圖書的文字不再永遠印刻在一頁頁紙上,而是逐漸呈現于一閃一閃的屏幕上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包裝印刷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包裝印刷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包裝印刷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相關新聞
-
中國臺灣行政當局統(tǒng)計部門公布的新數據顯示,2018年中國臺灣新出版電子書4340種,占出版新書總數的11.1%,較2017年增長4.9%。
- 2019-04-26 09:06:49
- 4248
-
【ppzhan】繼莫言獲諾獎后,關于莫言的話題一直沒有停歇,各行各業(yè)也想從莫言這里發(fā)掘市場,得到各種利益
- 2012-10-19 10:53:55
- 1210
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